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减灾选线及工程设计关键技术

【字体:   

  

       随着国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推进,高速铁路路网逐步由中东部平原丘陵地区向西部山区拓展。目前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已建成约 0.7 万公里,在建和近期规划约 0.8 万公里。高速铁路曲线半径大,安全性、稳定性和平顺性要求极高,而复杂艰险山区地形起伏剧烈、地质复杂、气候多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高烈度地震、软岩大变形、岩溶等问题突出,在如此复杂的艰险山区修建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风险高,铁路勘察、选线、构筑物变形控制、灾害防控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本项目针对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建设的技术难题,通过 10 年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以“高铁全生命周期风险防控”为核心思想,开展了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减灾选线理论与技术、“空天地”灾害识别技术、桥隧路构筑物防灾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 、创立了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减灾选线理论与技术体系。首次提出了减灾选线的理念,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系统工程、风险识别与防控的减灾选线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线路 - 构筑物 - 灾害环境耦合约束的减灾选线模型,构建了铁路线路方案评价体系,形成了减灾选线“四大程式”、“三大支撑技术”。该理论与技术体系丰富和发展了我大江体育路选线理论,为我国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工程防灾减灾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创建了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空天地”地质灾害识别技术体系。研发了高分影像地质参数解译、北斗 /GNSS 多星导航定位与变形监控、无人机地质灾害勘测、三维激光点云自动获取与全景调绘等综合勘测技术,实现了复杂环境地形地质特征的快速获取与识别,为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减灾选线与工程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3 、创新了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桥隧路构筑物防灾设计关键技术。建立了高墩大跨桥梁、路基过渡段、高大支挡结构和高地应力软弱围岩隧道变形控制标准,首创了 A 型及人字型超高墩、带肋拱形新型明洞隧道结构、椅式框架抗滑桩等新结构,创新了软岩大变形、高压富水隧道风险防控技术,形成了“崩、滑、流”等地质灾害防控及结构抗震减灾成套技术,为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减灾选线与工程防灾提供了技术保障。

  本项目成果纳入铁路行业现行规范或标准 8 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37 项,出版专著 8 部,发表论文 200 余篇( SCI 3 篇、 EI 30 篇),取得软件著作权 8 项。

  项目成果应用于贵广、云桂、渝利、沪昆等约 2300km 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建设中,并在成贵、贵南、渝昆等 10 余条约 4000km 高速铁路建设中推广应用,节省投资约 49 亿元,实现合同额 133 亿元;大幅降低了建设和运营风险,提高了运营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推动我国复杂艰险山区高速铁路技术进步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建设“交通强国”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获2019年度中大江体育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