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7时许,木洛阿芝在普雄站站台候车,脚旁的竹筐里装着她养的两只鸡。木洛阿芝准备乘坐普雄开往攀枝花的5633次列车去喜德县城贩卖这两只鸡。此时,已经有40多名旅客在站台等候。和木洛阿芝一样,他们中很多人都是前往喜德或者西昌的小商贩,站台上堆满了他们要卖的土豆、玉米、鸡鸭等。由成都客运段担当的5633次列车进站后,去赶集的小商贩们纷纷上车。7时40分,列车准时发车。当日下午他们将乘坐从攀枝花开往普雄的5634次列车,返回大山深处的家。
这是一趟穿梭于攀西高原和大凉山区的列车,旅客绝大多数为彝族群众。由于这趟车停靠站点多,被彝族群众亲切地称为“慢火车”。这趟车途经的彝族同胞聚居地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成都客运段的乘务人员以周到细致的服务,把“慢火车”开进了彝族百姓心坎里,赢得了彝族群众的交口称赞。
木洛阿芝上车后,先来到行李车放好装鸡的竹筐。这节行李车是为方便彝族老乡运送家禽、牲口而专门改造的,车内增设了牲畜拴挂处。列车5至9号车厢内的一些座椅被撤除了,改造为大件行李车厢,方便彝族老乡堆码货物。此外,列车的方向牌、车厢揭挂、安全提示等标识上都标注了汉彝双语。
为将列车打造成方便彝族老乡乘坐的“便民车”,成都客运段将彝族文化与旅客运输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以高标准制作宣传卡片和带有民族元素的车内揭示揭挂,同时列车广播还增加了双语播报等服务,大大方便了彝族旅客。
列车在大凉山区穿行,列车广播员开始进行彝汉双语宣传,提醒老乡们注意乘车安全。“大叔,少喝点酒,看管好自己的货品!”列车员王轻海熟练地用彝语对旅客曲木石布说道,曲木石布身边坐着他的儿子曲木克。针对一些彝族旅客不懂汉语的实际情况,成都客运段对“慢火车”职工进行了4期日常彝语培训,并为每趟列车上增配了一名彝族列车员,方便与彝族旅客顺畅沟通。
曲木克家住尼波,在喜德上学,每周他都要乘这趟列车在两地之间往返。由于火车票价比汽车票价便宜,他父亲也每周乘坐这趟车到县城去把从乡村收来的家禽、粮食、蔬菜等货品卖掉。曲木克的学费和生活费就来自父亲这些走乡串户赚来的收入。
列车长阿西阿呷已经在这趟“慢火车”上服务20多年了,这些年她感受到的最大变化就是彝族同胞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她说:“乘坐‘慢火车’去县城读书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特别每逢周五、周日,列车上尽是穿着校服、背着书包的彝族娃娃们。”
“慢火车”上乡音浓浓、温情满满,民族团结意识早已深入人心。为提高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普及率,提高干部职工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活动的自觉性,该段在昆明一队、乌鲁木齐车队等多趟成昆线列车上开展了12场“成昆人、成昆魂”主题实践活动,为沿线旅客讲述“慢火车”故事,传递民族情怀,树立“人人是形象、处处是窗口、事事是服务”的职业道德观念,号召全体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为贫困地区人民脱贫攻坚干实事、作奉献,展示铁路良好社会形象。
穿行在成昆线大凉山腹地的这趟“慢火车”,已经成为拉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大凉山区人民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趟“慢火车”已经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沿线人民的一份感情寄托,更是铁路开展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如今,公益性“慢火车”开进新时代,将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